【思想采撷】基督教中国化漫谈(一)

日期:2023-03-28  浏览量:768

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ity

  基督教中国化,既是一个历史的话题,也是一个现实的话题,既是理论的,也是实践的,既是中国的,也是普世的。
  从历史的角度看,自基督教进入中国那一刻起,就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,并且,传教士也在中国化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。然而,绝大多数传教士学习、吸收中国文化、适应中国社会,带有极强的功利日的,基督教中国化的努力并未触及核心问题。一旦基督教神学与中华文化发生冲突,绝大多数传教士必然排斥中华文化。19世纪中期以后,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,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一股强势力量,缺乏适应中国社会的动力,从而导致基督教会与中国社会的冲突,引发了大量被称为民教冲突的教案。
  进入20世纪以后,中国教会诞生了第一代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,他们大多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教有,深谙基督教与中华文化的差异。同时,他们又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,忧国忧民之情促使他们努力思索,积极投身中国教会的自立与本色化运动,推进基督教中国化,倡导自治、自养、自传的运动。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,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。中国基督教界的有识之士,也同全国人民一道,积极投身爱国、救亡、图强的热潮中,立足于国家与社会的现实、立足于中国文化,阑释基督教信仰与神学。主张将神学“下种在中国的文化和思想里”,提倡将中国教会建设成为“适应中国时势和满足新文化需要的教会“,中国教会“要实在通合中华民族本有的文化和精神上的经验”。
  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,中国成为一个彻底摆脱外国侵略者的独立的主权国家。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,中国基督教也真正走上了自立的道路,中国基督徒百年来自治、自养、自传的梦想,终于在1950年,随着《三自宣言》的发表以及轰轰烈烈的签名运动的开展得以实现。基督教中国化第一次拥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以丁光训、陈泽民为代表的中国教会领袖提出了“神学是教会在思考”的主张,强调中国神学的实践性特征,强调中国教会必须扎根中国社会文化沃土。
  在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,积极引导宗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,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。要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、核心教义、礼仪制度的同时,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、时代进步、健康文明的内容,对教规教义做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、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。2021年,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,提出了做好宗教工作的九个“必须”,其中之一就是“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”。
  2018年,中国基督教两会根据中国教会实际,制定了《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(2018-2022)》,纲要说:“基督教中国化的目标是建设一个高举基督、保守合一的教会;一个忠于圣经真理、扎根中国文化以及具有处境化神学领受的教会;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、以生活见证生命的教会;一个与各国各地教会圣徒相通,为普世教会做出独特贡献的教会,实现从‘基督教在中国’向‘中国基督教’的转变。基督教中国化是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重要目标,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。”


(作者严锡禹,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数授,
转自天风杂志总第505期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