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思想采撷】基督教中国化漫谈(十)
日期:2023-03-28 浏览量:671
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ity
再来看“论智”。陈金镛首先从非基督教人士引黑格尔和幸德秋水思想为据入手,批评他们排斥宗教,排斥信仰,他们的智慧“自下而来”,不是真智慧,不足道也。近代西人的智慧,反不如我国程子的主张。所谓程子,即程颢(1032-1085)、程颐(1033-1107)两兄弟,他俩开创了宋代理学,直接影响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(1130-1200)。程子认为,人莫不有知,而物莫不有理,人要想达到知(智慧),非格物不可,这就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:格物致知。“所谓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穷其理也。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。惟于理有未穷,故其知有不尽也。”这就是四书中《大学》的根本思想。当然,程子所说的致知,并不是陈金镛时代从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那种知,而是“天地之高深”“鬼神之幽显”之类宗教上的知。
这种宗教上的知,西方的哲学家、科学家已经将它废掉了,反不如中国古代思想家了解的透彻。所以,陈金镛认为,我国程子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更接近雅各的智慧观,可惜我国的知识阶级摒弃了传统学问,反而接受西方末学。程子所格之理,并不仅仅是形而下的理,用今天的话说,形而下的理就是物理之理,是科学的对象,不是宗教的对象,更不是雅各所说智慧的来源。程子说:“致知之要,当知至善之所在。”科学只需知物之理而用物,宗教要知“至善”之所在并追求之。正如父慈子孝,为父的至善是慈,为子的至善是孝。人知道了这一点,就有了努力的方向。陈金镛指出:“此释致知不仅在格物,又似近乎宗教之心理。”总之,在解读《雅各书》3章13节至18节时,陈金镛明确运用程子格物致知的法则。
由西方传入的科学的致知是形而下的、物理的,而真致知则是形而上的、先在的,真致知就是宗教上的知。圣经上有关的教训很多,陈金镛选择了一些重要经文加以说明。“敬畏主,此即智慧,远离恶事,此即明哲。”(参伯28:28,文理本译本)“敬畏主,是为智慧之本。”(参箴1:7,文理本译本)“敬畏主,乃智慧之始,识至圣之主,即是明哲。”(箴9:10,文理本译本)根据圣经教训,陈金镛总结基督徒智慧观的三要素:“一在敬畏主,二在遵行主旨,三在深知主旨。此三要素,其为人也,必贞洁、和平、温良、柔顺,充以矜恤与善果,无贰无伪,此诸德皆为自上之智,与属地之智适相反也。自上者本诸灵与神,属地者出于欲与魔。”
(作者严锡禹,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数授,
转自天风杂志总第514期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