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思想采撷】基督教中国化漫谈(五)
日期:2023-03-28 浏览量:714
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ity
时下,中国传道人案头的解经著作不少,但据了解,这些著作多为舶来品,即便有一两本中国人的著作,也往往不能关切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的生命状况。陈金镛为《雅各书》作注,最大的突出之处就在于,他心里装着中国教会和中国基督徒,因此,他注释的出发点在于让圣经与中国基督徒对话,而不是与西方传教士对话。他说:“鄙人对于研究此书,注重反复诵读白文,兼又参考串注。而对于译者之注释,并不重视。亦不涉猎。盖雅不欲以西士之意思为意思,以西士之见解为见解也。况犹太与中国同属亚洲,交通亦最早,故风俗人情,多有相同之处。而解释圣经实较欧美人士为切近。“1
在以上解经原则的前提下,陈金镛采用了五项研究《雅各书》的方法。
第一,“故研究本书,如能取四福音耶稣之言,详细对勘,则雅各诚今日宣教师最好之模范耳”2。陈金镛认为,雅各信主虽较使徒为晚,但对耶稣教训的理解并不比使徒逊色。事实上,雅各耳闻目睹的耶稣教训与行止,远较使徒为多,因他与耶稣同为一家,一度“朝夕与俱,出入与谐,声音笑貌,时相接近”3。以福音书为核心的解经方法,正是抓住了福音的本质。
第二,“研究是书,不可不注意当时之教会历史”4。雅各之时,罗马帝国已逐渐开始迫害教会,信徒生活面临重大困难。此外,教会已经失去开创时代的光荣,像五旬节圣灵降临,信徒相通、友爱一家的气象不复存在。“故雅各见教会气象日下,不得不本基督之教训警觉之。”5研究圣经需要了解背景,这是现代圣经研究的重要方面。了解背景的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把握圣经的原始意义,从而从“字句”中读出“精意”,方可发挥于当下之环境。
第三,“吾人研究雅各书,不但当知其宗旨何在,亦当熟知其背景何若。风土人情皆为是书宗旨之背景”6。雅各熟知当时的社会风俗、风气,“故一言之所发,能使妇孺共晓也”7。研究圣经,不仅要了解成书时的政治文化背景,也要了解具体的社会宗教背景。这些功课都要在解经之外下工夫研究。
第四,透彻了解雅各的宗教观。有关雅各的宗教观,陈金镛论述精辟。使徒时代,对于遵守耶稣教训,有激进派与保守派之别,而雅各则属稳健派,他不偏不倚,“允执阙中”,决以耶稣教训为依归。“雅各对于旧宗教,虽无废止之明文,实有改进之决心。彼谓纯全之律法,乃使人自由。”8在陈金镛看来,雅各并不是一位保守派,正是由于有雅各这样的稳健派存在,才使得教会稳步发展。“雅各之所谓行,乃有信之行。”9教会中有人曾忽视《雅各书》,原因就在于雅各强调“行”,不似保罗一般强调“信”。其实,保罗主张的信是有行之信,雅各主张的行是有信之行,二者毫无冲突。在保罗看来,人的得救与否,在于上帝的恩典。“你们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。”(参弗2:8)保罗和雅各都强调“听道”。保罗说“信道是从听道来的”(参罗10:17),雅各说“你们要行道,不要单单听道”(参雅1:22)。总之,无论“信道”还是“行道”,都是对上帝恩典的回应。
第五,“当彻知雅各所抱之实行主义”。陈金镛指出:“宗教家最忌者为空谈,然宗教家最易犯者亦空谈。”10他强调研究《雅各书》,要造成“言顾行,行顾言”的“慥慥君子”。圣经中既收入了强调“信道”的保罗书信,也收入了强调“行道”的雅各书信,这就说明,信与行不可分。只强调信,容易使宗教变得空泛;只强调行,又容易使宗教沦为一般性的社会道德规范,失去其灵性关怀的意义。所以解经者必须两者皆顾,“不偏不倚”“允执阙中”。
1、陈金镛.雅各书之研究.上海:广学会,1927:56-57
2、同注释1:60.
3、同注释1:57.
4、同注释1:60.
5、同注释1:61.
6、同注释1:61.
7、同注释1:62.
8、同注释1:63.
9、同注释1:64.
10、同注释1:65.
(作者严锡禹,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数授,
转自天风杂志总第509期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