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思想采撷】基督教中国化漫谈(七)
日期:2023-03-28 浏览量:821
Sinicization of Christianity
在“论行”中,陈金镛认为,信是基督徒的理想和理智,也就是一种“知”。但基督徒只有知是不够的。“然而信徒不但能想能知,亦实能行者也。不能行之理想理智,其与不想不知者何异。是以古儒言必顾行。又曰,君子先行其言。”正因为如此,耶稣曾告诫门徒:“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,断不能进天国。”(参太5:20)也就是说,耶稣反对门徒仅仅坐而论道,提倡起而行道。
那么,什么是行道呢?根据《雅各书》1章19节至27节,陈金镛首先采取排除法,陈明哪些算不得行道,共有四种情况:“听道非行道”,听道不算行道;“受道非行道”,听不是行,接受也不是行;“考道非行道”,研究圣道也不是行道,以今日之言言之,研究神学不算行道,学问不能代替信仰;“讲道非行道”,对传道人的身份而言,讲道是工作,肯定算不得行道。
其次,陈金镛将信与行加以比较,使读者确知什么是行。“实行始能救人,徒信不能救人。”耶稣给五千人吃饱,如果没有奉献五个饼、两条鱼的行为,如果没有耶稣掰饼的行为,仅号召大家祷告,五千人的饥饿问题恐怕是解决不了的。可见只有行动能救人,空言不能救人。对教会整体而言,社会服务是体现上帝意志的重要手段。如果教会只尚空谈,必将被社会抛弃;“有行之信,可以示人,其信活;无行之信,其信死”。信心是内在的,看不见的,只有通过行为方能外显示人。有行为的信心,他人能看得见,体会得到,这样的信心是活泼的;反之,没有行为的信心则是死的,因为它只存在于一个人自私的内心,“有信有行始可称义”。信外有行,方为活信,否则为死信,仅为教条而已。基督教历数千年,形成教条无数,有时候基督徒拘泥于这些教条,离圣经教训反而越来越远。或者说,历代积累的这些教条,因教会权威的推广,反将信心绑架了。
后文还会专门论述信行合一的主张,这里就不赘述了。但我们已经可以明了,陈金镛强调《雅各书》的作者雅各采实行主义,他不尚空谈,少发大而无当的言论。早期教会为解决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之间的矛盾,曾召开耶路撒冷会议,会议的主持者正是雅各。会上形成两派,双方均采极端之观点,或主张外邦基督徒可以全然不顾及犹太律法,后世称之为激进派;或主张外邦基督徒须先遵守犹太律法,方有资格成为基督徒,后世称之为保守派。会议通过斗争和讨论,最后在雅各的主持下形成了重要决议——只要求外邦信徒禁戒偶像的污秽及血,远离勒死的牲畜,不犯奸淫。显然,会议主持者雅各依靠他的威望促成了两个极端派的和解,推行了一条稳健的中间路线,从而避免了教会过早分裂。
身为耶路撒冷教会领袖的雅各,非常关注教会现实。在一个外部压力巨大的处境中,他更强调教会的合一,弟兄姊妹间相互包容,互相代祷;在贫富分化现象日渐影响到教会的时候,他强调教会要维护穷人的利益,关心他们的需求,鼓励富人发扬爱心,同情帮助贫穷的弟兄姊妹。
总之,雅各所传的福音包含着对现实问题的关切,这一点值得今日中国教会的传道人学习。我们要面对教会,立足现实,脚踏实地,传讲接地气的圣经信息;同时,也要向普世教会讲好中国教会的故事。
(作者严锡禹,系金陵协和神学院数授,
转自天风杂志总第511期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